1935年1月6日,中央红军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成功突破乌江天险。这支英勇的部队在总参谋长刘伯承的指挥下元配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占了黔北重镇遵义。次日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青石板街道上时,红军战士们迈着整齐的步伐进入遵义城。令人惊喜的是,街道两旁早已站满了热情的群众,他们手持彩旗,敲锣打鼓,脸上洋溢着真挚的笑容,这场景让长途跋涉的红军将士们倍感温暖。
在西南边陲的遵义,为何会出现如此热烈的欢迎场面?当地百姓不仅没有像其他地区那样闭门躲避,反而主动准备食物茶水,列队迎接这支陌生的军队?这个谜团很快就被揭开了。原来,这一切都要归功于一个名为红军之友社的组织。刘伯承立即派人调查,很快便见到了该组织的负责人周守如。 周守如是个文质彬彬的中年男子,戴着圆框眼镜,说话时带着明显的四川口音。他原本是遵义中学的一名教师,真实身份则是中共遵义地下党组织的核心成员。为了配合红军入城,党组织临时组建了这个群众组织。就在红军入城前夜,红军之友社的成员们连夜行动,他们说服城里的更夫改变报更词,挨家挨户通知居民次日清晨开门迎接红军。 在交谈中,刘伯承敏锐地注意到周守如的四川口音,特别是那熟悉的大足县方言。原来,周守如的人生经历堪称传奇。他早年就读于成都大学,1928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一年前,成都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许多同志被捕。在白色恐怖中,周守如化名周皱群,辗转逃到遵义。为了隐藏身份,他在一家煤店当起了临时工,每天都要搬运沉重的煤块,双手磨出了厚厚的老茧。 命运的转折发生在一个平常的送煤日。当周守如将煤送到当地知名律师李筑三的宅邸时,客厅书桌上的一本英文原版《屠场》引起了他的注意。他情不自禁地用流利的英语向李筑三的女儿李小侠借阅这本书。这个衣着褴褛的煤工竟能说一口纯正英语,这让受过新式教育的李小侠惊讶不已。在随后的交谈中,周守如渊博的学识更让她确信此人绝非普通劳动者。 李筑三得知后,半信半疑地设下考试:让周守如当场默写唐诗。只见这个煤工提笔挥毫,三首李白的诗篇跃然纸上,笔走龙蛇的草书让见多识广的律师叹为观止。就这样,周守如获得了在衙门担任书记员的工作。利用这个合法身份,他秘密发展党员,最终重建了中共遵义地下党组织。后来,他又以教师身份作掩护,继续开展革命工作。 1月12日,红军在遵义老城举行了盛大的群众大会。会场设在城中心的广场上,临时搭建的主席台装饰着鲜艳的红旗。博古担任会议主持,周守如作为大会司仪,用洪亮的声音引导着会议流程。当毛泽东登台演讲时,他那富有感染力的湖南口音和深入浅出的革命道理,赢得了在场群众一阵阵热烈的掌声。这次大会极大地鼓舞了当地群众的革命热情,为红军在遵义的休整创造了良好的群众基础。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被详细记录在陈冠任所著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大元帅:解放军十大统帅鲜为人知的历史》一书中。这本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著作,以其翔实的史料和生动的笔触,成为当年军事历史类图书的畅销冠军,在各大书店的军事图书排行榜上长期占据首位。书中对这段历史的记述,不仅展现了红军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也揭示了许多像周守如这样的地下党员为革命事业默默奉献的感人故事。
发布于:天津市优配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