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目前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国际压力。自2018年美国单方面退出伊核协议并重启制裁以来,这个中东国家已经承受了长达七年的经济封锁。更令德黑兰当局感到不安的是,今年6月以色列对伊朗纳坦兹核设施发动的精确打击配资台,不仅造成了重大物质损失,更暴露出伊朗在国家安全防御体系上的严重漏洞。在这种内外交困的形势下,伊朗政府正急切寻求国际支持,而中国主导的上海合作组织(上合组织)成为了其重点争取的对象。
8月31日至9月1日在天津举行的上合组织峰会,为伊朗提供了绝佳的外交舞台。伊朗外长穆罕默德·贾瓦德·扎里夫在会前接受媒体专访时明确表示,希望上合组织能够就以色列6月的军事行动发表联合声明,在政治上给予伊朗实质性支持,同时提供包括情报共享、反恐合作等在内的多方面援助。扎里夫特别强调,上合组织应当强化成员国间的防务协作机制,共同应对地区安全威胁。这番表态清晰地透露出,伊朗有意将上合组织打造成为对抗西方压力的安全联盟,未来甚至可能推动更深层次的军事技术合作。
展开剩余85%值得注意的是,峰会前夕扎里夫专门与中国外长王毅举行了闭门会谈。在长达两小时的会晤中,扎里夫对中国政府长期以来的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并再次重申伊朗发展核能完全出于和平目的。他承诺将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与国际社会保持对话,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伊核问题。作为回应,王毅外长明确提出了中国对伊朗的四大支持政策:坚定支持伊朗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反对任何外部势力干涉伊朗内政;支持伊朗抵制单边主义和强权政治,特别是反对美以两国的军事威胁;支持伊朗通过和平谈判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支持伊朗改善与周边国家关系,促进地区和平稳定。这一表态既体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也划清了合作的红线——中国不会无条件支持伊朗的所有行动,但将在国际法框架内提供必要协助。
伊朗当前面临的国际环境确实异常艰难。随着西方国家设定的核谈判最后期限(8月31日)日益临近,美英法德四国已明确表示,若谈判未能取得突破,将立即启动快速恢复制裁机制。更令德黑兰担忧的是,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近期多次暗示可能对伊朗核设施发动新一轮打击。在这种背景下,伊朗将目光转向中国和上合组织实属必然选择。分析人士指出,伊朗总统莱希政府显然意识到,单纯与西方对抗难以为继,必须寻求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支持,以打破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上合组织作为欧亚大陆最重要的多边安全机制,恰好为伊朗提供了这样的战略机遇。伊朗外交部发言人赛义德·哈提卜扎德在接受采访时坦言,上合组织在维护多边主义和国际公平正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
8月28日,英法德三国外长发表联合声明,宣布将正式启动对伊朗的快速恢复制裁程序,理由是伊朗未能全面履行2015年伊核协议规定的义务。由于联合国安理会未能在此后30天内达成新决议,这些制裁措施已自动生效,给本已脆弱的伊朗经济带来新的打击。正是在这样的危急时刻,伊朗总统莱希于8月31日亲赴天津出席上合组织峰会。这是莱希就任总统后首次访华,充分彰显了在复杂国际局势下伊朗对发展对华关系的高度重视。
更引人注目的是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的罕见举动。就在莱希总统启程前往天津的同一天配资台,哈梅内伊在其官方社交媒体账号上用中文发布了一段视频讲话。在这段长达5分钟的讲话中,这位伊朗最高宗教领袖强调,伊朗两国作为亚洲文明古国,完全有能力共同塑造地区和全球新秩序。他特别提到要不折不扣地落实两国于2016年签署的25年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分析人士认为,哈梅内伊选择用中文发表这一讲话,意在向中国和世界传递明确信号:伊朗将发展对华关系置于最优先地位。这一不寻常的外交姿态反映出,在伊核谈判陷入僵局、西方制裁不断升级的困境下,伊朗迫切希望深化与中国在各领域的合作。
2016年签署的中伊25年战略合作协议曾被双方誉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性文件,规划了两国在政治、经济、能源、安全等领域的全方位合作蓝图。然而五年过去,除石油贸易保持相对稳定外,其他领域的重大项目进展缓慢。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错综复杂:西方持续的经济制裁严重制约了伊朗的经济发展,美国实施的金融制裁导致国际结算困难重重,使中国企业在对伊投资时顾虑重重;地区安全形势持续动荡,特别是今年早些时候以色列对伊朗核设施的袭击事件,进一步放大了地缘政治风险;伊朗国内的商业环境也有待改善,官僚主义效率低下、政策缺乏连续性、法律透明度不足等问题,都成为外资企业必须面对的挑战。
要评估中伊合作的前景,伊核问题始终是无法回避的关键因素。当前伊朗与西方国家在核问题上的立场尖锐对立:伊朗坚持其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继续推进铀浓缩活动;西方国家则要求伊朗立即停止相关活动,并接受更严格的国际监督。如果伊核问题能够通过谈判解决,西方减轻或取消对伊制裁,将极大改善伊朗的投资环境,为中国企业赴伊投资扫清障碍。反之,若僵局持续甚至恶化,任何大规模合作项目都将面临巨大风险。中国政府一贯支持伊朗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同时也主张通过对话协商解决伊核分歧。这种平衡立场既维护了中伊关系的稳定发展,也为未来可能的谈判保留了回旋空间。
在天津峰会上,上合组织成员国一致通过了《天津宣言》,强烈谴责美国和以色列在2025年6月对伊朗的军事打击,明确指出在武装冲突中攻击核设施的行为不可接受。这一集体表态无疑为伊朗提供了重要的政治支持。然而伊朗的诉求也让中国面临外交上的两难选择。中国始终坚持不干涉内政原则,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虽然中伊关系密切,但中国也必须平衡与以色列、沙特等中东国家的关系。与此同时,中美关系的复杂性也不容忽视。就在中国公布上合组织峰会参会名单后不到24小时,美国政府突然宣布对两家中国航运公司实施制裁,理由是为伊朗石油运输提供便利。美国财政部将这些企业列入特别指定国民名单(SDN),冻结其在美国境内的所有资产,并禁止美国公民与之进行商业往来。观察家认为,特朗普政府选择在峰会前夕实施制裁,明显是要警告与会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与伊朗保持密切的能源贸易可能招致严重后果。这一举动尤其针对中国——目前伊朗石油的最大买家,2025年上半年伊朗出口原油的90%以上都运往了中国市场。
面对如此复杂的国际环境,中伊两国都需要保持战略耐心和务实态度。伊朗方面需要清醒地认识到,要吸引中国大规模投资,就必须切实改善国内投资条件,包括保持政策稳定性、提高行政效率、加强法治建设等。特别是在地区政策方面,如果伊朗与西方和以色列的紧张关系持续升级,将很难为重大合作项目提供必要的稳定环境。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时,始终将安全风险评估置于首要位置。对中国而言,在维护与伊朗合作关系的同时,必须审慎平衡与其他国家的关系。中国在中东地区推行的是均衡外交,不与任何一方结盟对抗另一方。这种政策取向既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也有助于中国在该地区发挥建设性作用。
上合组织为深化中伊合作提供了新的多边平台。伊朗正式加入该组织,为其打破制裁和外交孤立开辟了新途径。上合组织在安全、经济等领域的合作机制,能够为中伊双边合作提供重要补充。特别是在反恐、能源安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领域,多边框架下的合作可以弥补双边合作的不足。中伊两国可以通过推动上合组织内部合作,为双边关系创造更有利的发展环境。需要明确的是,伊朗真正需要的是建立在平等互利基础上的全面合作,而非单方面的庇护。中国能够提供的,是在国际规则框架内的政治支持与经济合作。中国将继续支持伊朗维护国家主权,但不会提供军事同盟性质的保护。作为负责任大国,中国在中东地区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中国不仅帮助伊朗打破西方封锁,更重要的是为发展中国家间的国际合作提供了新范式,展现了大国的责任担当。展望未来,中伊关系能否取得实质性突破,关键在于双方能否将战略协议转化为具体成果。通过布局多边合作、推进务实项目、增强政治互信,才能为两国关系长期稳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发布于:天津市优配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