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盛夏时节泸深通,陕甘宁边区西北局发生了一起看似普通却影响深远的案件。这起案件最初并未引起太多关注,但在处理过程中,却引发了西北局组织部部长陈正人与军法处处长莫文骅(后成为开国中将)之间的一场激烈争执。两位高级干部各执己见,互不相让,最终导致莫文骅愤而提出辞职申请,案件也因此惊动了中央领导层,直接呈报到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面前。
这起引发轩然大波的案件究竟有何特殊之处?事情要从一个平常的日子说起。那天,莫文骅突然接到陈正人的紧急通知,要求他立即前往西北局。作为老相识,莫文骅本以为只是例行公事,却没想到等待他的是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原来,驻扎在延长县的359旅下属的两个连排长,在从事商业活动时与当地县大队发生了激烈冲突。在争执过程中,情绪失控的双方竟然拔枪相向,最终导致枪击事件的发生。 在当时物资匮乏的边区,部队经商引发的纠纷并不罕见,但一旦涉及枪械使用,性质就变得极其严重。陈正人等西北局领导对此事极为震怒,认为必须严肃军纪。考虑到毛泽东主席一直强调的从严治军原则,西北局领导经过商议,决定对涉事的两名干部处以极刑。作为军法处处长,莫文骅被召来正是要执行这项处决命令。然而,处事谨慎的莫文骅在了解案情后,发现事情存在诸多疑点。他认为在未彻底调查清楚前就执行死刑过于草率,一旦错杀将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他坚持应该先进行详细调查,待真相大白后再作决断。这个提议让陈正人十分不满,因为西北局已经做出决议,现在只需要莫文骅执行即可。两人为此争执不下,情绪激动的陈正人拍案而起,厉声质问:你还想当政治部主任吗?性格刚直的莫文骅毫不退让,当即回应:不当了!说完便愤然离去。 离开西北局后,莫文骅立即找到老战友肖劲光商议。作为359旅的上级领导,肖劲光也认为此事需要慎重处理,支持莫文骅深入调查的主张。与此同时,陈正人坚持己见,导致这场争论不断升级,最终惊动了中央领导。毛泽东主席在了解情况后,亲自指示要求彻查此案。在毛主席的直接指示下,莫文骅与陈正人一同前往延长县展开调查。面对涉案双方各执一词的混乱局面,莫文骅展现出了过人的智慧。他仔细勘察现场,发现墙面的一个新枪眼成为关键证据。通过让县大队使用七九步枪在相同距离射击比对,以及让涉事干部用驳壳枪试射,最终证实枪击确实来自县大队一方。铁证如山之下,县大队不得不承认错误,案件真相终于水落石出。莫文骅转向面色铁青的陈正人,意味深长地问道:还杀人吗?杀谁?陈正人无言以对,承认了自己的误判。最终,莫文骅做出让双方深刻检讨的处理决定,避免了冤案的发生。在党内众多将领中,莫文骅以行事缜密、处事谨慎著称。他将这种工作作风归功于向毛泽东主席的学习。自参加革命以来,莫文骅经历了党内诸多重大事件,对毛主席充满敬仰之情,始终有意识地学习主席的处事方法和思维方式。在抗日军政大学期间,他几乎从不缺席毛主席的每一次讲座和研讨会,总是带着笔记本认真记录。长期的接触让毛主席对这个勤奋好学的年轻人印象深刻,主动担任起他的导师角色。在毛主席的悉心指导下,莫文骅的思想水平和写作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对毛泽东思想的理解也更加深入。他将这些宝贵的思想精髓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特别是在贯彻思想建军原则方面,始终牢记毛主席的谆谆教诲。发布于:天津市优配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